歷史沿革
民國31年,陪都在渝,抗戰正殷,國共合作,戮力抗日。四川政治較為穩定,經濟較為繁榮,志士仁人匯聚巴蜀,為救亡圖存,大興文化教育事業。
烈面北上順閬,南下合渝,東望廣岳,西鄰綿遂,處于水陸交通要沖之地,輻員廣闊,物阜人豐。本縣第三區區長彭惟德,開明紳士陳曉嵐倡議創辦一所私立中學,解決烈面及附近鄉鎮青年讀書難的問題。
本縣熱心教育的張友漁、王樹膏、敖樂耕等人奔走呼吁,大事宣傳,積極募捐,歷時半年,籌得善款法幣15萬。
是年春,幾經動議,最后正式確立創辦一所私立普通初級中學,定名為武勝縣私立醇化初級中學?!按肌蓖ā按?、純”,取“淳化、純樸”之義,意為詩禮育人,淳物化風,使人物歸于純樸,使民風歸于厚道。其用意深遠。
是年秋,武勝縣私立醇化初級中學校董會成立,推舉陳嘯嵐為董事長,聘請從教多年的前清稟生唐雪晴任校長,敖樂耕為事務主任,積極籌辦開學事宜。
民國32年春,醇中招收新生120余人,分為兩個班開學行課。
民國33年春,在四川嘉樂紙廠廠長陳曉嵐、成都警察局局長唐毅等人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,籌足辦學基金法幣30萬元,四川省教育廳備案批準,醇中才正式成為一所合法的私立中學。
民國37年,革命斗爭如火如荼,醇中教師建立了中國共產黨地下黨支部,段維彬任支部書記,開展革命工作,為岳武廣的解放作出了貢獻。
1950年人民政府對各中學進行了重大改革,私立醇中改為公立中學,定名為“四川省武勝烈面初級中學?!?,校址仍在原處。
1953年烈面初中改名為“四川省武勝第一初級中學?!?。
1958年秋,又將縣第一初中恢復原名為“四川省武勝烈面初級中學”。
1959年秋,學校招收了兩個高中班,擬逐步辦成高完中,后由于教育事業的調整,于1960年將兩個高中班并入了武勝中學。
1966年11月,學校停課搞“文化大革命”,一切工作陷于癱瘓。1969年9月,學校取消校長制,成立革命委員會,學校更名為“武勝衛國初級中學?!?。
1977年秋,學校廢除“校革命委員會”,實行在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,學?;謴驮骸八拇ㄊ∥鋭倭颐娉跫壷袑W?!?。
1982年11月,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將學校改名為“四川省武勝烈面中學?!?,學校升格為高完中。
1999年秋,四川省高完中辦學基本條件達標驗收,烈中以優秀的成績順利過關。
2001年秋,四川省武勝烈面中學進升為廣安市首批示范高中。
2005年12月,四川省武勝烈面中學創建為省級示范高中。